利率松绑,信用卡市场迎巨变

begin
begin
begin
531
文章
0
评论
2021年2月3日17:18:19 评论 713

2020年最后一天,人民银行送给信用卡行业一个“大礼包”:自2021年1月1日起,取消信用卡透支利率上限和下限管理。

利率松绑,信用卡市场迎巨变

过去几年,对于发卡机构来说,信用卡透支利率的上下限管理,既是一种约束,也是一种保护。随着利率定价的松绑,信用卡行业迎来新时代:作为一款产品,信用卡的重要性显著提升,有望一统银行消费贷款业务;同时,信用卡行业内部竞争会更加激烈,加速分化成为常态。

利率限制的“消失”之路

一直以来,我国都对信用卡定价进行管制。在贷款利率还未充分市场化的年代,这一点不足为奇。2013年7月,人民银行正式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贷款利率市场化迈出了重要一步,但信用卡透支利率并未松绑。直到2016年4月,人民银行发布《关于信用卡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允许信用卡透支利率最低可下探至统一价格的0.7倍,即实行上下限区间管理,同时在经营层面也适度松绑,如允许发卡机构自主确定信用卡透支的计结息方式、溢缴款利息标准等,信用卡利率市场化才迈出重要一步。
站在监管的角度,放开利率管制需循序渐进,从统一利率到区间管理,已经是明显的放松,但基于2016年的市场环境,发卡机构想要的还不是利率下探,而更希望放开日息万分之五的上限。
2016年恰好是现金贷的崛起之年。经过2014年和2015年的摸索,互联网平台的大数据风控在反欺诈能力上取得长足进步,只剩下信用风险一个难题。借着“金融创新”之名,大量的现金贷平台以“高利率覆盖高不良”的模式展业,快速俘获下沉市场用户,互联网消费贷款迎来爆发式增长。
当时,互联网消费贷款利率定价普遍在年化36%以上,而信用卡透支年化利率最高只有18%,难以充分享受消费贷款下沉大潮的红利。对于发卡机构而言,利率上限变成了一种强烈的束缚。但面对风口,总是要抓一抓的,既然不能突破定价上限,用高利率覆盖高风险,那就在风控准入上适当让步,以较低的利率定价去覆盖较高风险的客群,先把持卡群体做大再说。
2017年,借助与互联网平台的合作,信用卡行业新增发卡迎来爆发式增长,当年新增发卡量1.23亿张,同比增长273%,2018年继续保持在新增发卡0.98亿张的高位。但高增长之后,隐患很快就出现了。一方面是流量获客成本的快速上涨,另一方面则是不少银行的信用卡不良率快速反弹。2019年,多数银行主动放慢信用卡发卡速度,新增发卡量降至0.6亿张;2020年新增发卡量继续萎缩,前三季度仅为0.32亿张。
与此同时,整个互联网消费贷款行业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严监管下,大量的现金贷平台退出,高息贷款人人喊打,尤其是最高人民法院于2020年8月发布《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提出以一年期LPR的4倍为标准确定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民间借贷利率上限被限定在15.4%,相比之下,信用卡日息万分之五的定价标准反倒成了“高利贷”的典型代表。
此时,信用卡透支利率定价区间管理也愈发不合时宜,取消限制水到渠成。一方面,在消费贷款利率整体下行的大环境下,信用卡透支利率的定价区间无论上限还是下限都有偏高之嫌,易引发舆论和用户的不满。另一方面,在场景金融的大环境下,信用卡本是最佳的场景金融工具,只有取消透支利率定价限制才能充分释放信用卡业务的活力。

信用卡,场景金融下的竞争利器

过去几年,互联网金融朝着场景金融进化。随着金融产品与场景服务的不断融合,以支付为先导,理财、贷款等基础产品已经嵌入各类场景之中,用户已经习惯在各类场景中享受金融服务。
在场景金融的大潮中,互联网平台以第三方支付为抓手,将消费贷款嵌入支付工具,迎来了快速增长,典型代表有蚂蚁花呗、京东白条、苏宁任性付、美团月付等。同期,一大批消费金融公司将消费贷款产品与银行Ⅱ类账户绑定,化身为具有借贷属性的Ⅱ类借记卡,引导用户与第三方支付工具绑定,成功实现了消费贷款的支付工具化,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了信用卡的功能。
面对第三方的持续侵蚀,发卡机构因信用卡定价区间限制,在竞争中显得非常吃力。
举例来说,典型国有大行的个人消费贷款,要么是低息消费贷款,利率多在6%以下,针对白名单优质用户;要么是信用卡透支,利率在12.6%~18%,而6%~12%的利率区间相对空白。在之前的行业格局中,这个空间主要留给股份制银行和其他中小银行,在某种程度上确保了行业良性竞争。但良性竞争,也意味着竞争不充分,用户体验不佳。
事实上,中小银行的消费贷款产品虽然在定价上能够覆盖6%~12%的客群,但也仅仅是在定价上覆盖,大量用户无法在这一利率区间享受到银行贷款服务,不得不选择较高的信用卡透支产品。退一步来讲,即便用户能够在这一区间享受到贷款服务,但消费贷款产品难以融入场景,在支付便捷性上与信用卡还有很大的差距,有时候,用户基于场景的大额消费,依旧不得不选择利率较高的信用卡分期产品。
用户迫切需要一款定价全覆盖、具有支付属性的信贷产品。信用卡兼具支付和信贷属性,却因定价限制难以充分满足用户需求,在与消费金融公司、网络小贷公司等类信用卡产品的竞争中被捆住了手脚。此时放开利率限制,无疑给信用卡行业打开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从竞争策略上看,放开利率限制后的信用卡业务,首先面对的是与银行内部消费贷款业务的竞争。基于当前的用户结构,持卡人群体远大于消费贷款群体,当信用卡透支利率可以自由下探时,理论上已可以把消费贷款业务覆盖的优质客群囊括在内。
当然,银行可以通过用户分层的方式来协调信用卡中心与个人金融部门贷款业务的竞争,但这种协调只能在内部生效,无法阻挡其他银行信用卡透支产品对本行消费贷款业务的侵袭。与其便宜其他银行,还不如放手本行信用卡部门自由定价,从结果上看,信用卡透支产品一统银行内部消费贷款业务线具有很大的可能性,发展潜力巨大。

信用卡成零售转型重要抓手

未来,更激烈的竞争,将发生在银行之间。
自2011年以来,银行业普遍开启了零售转型之路,个人贷款占比持续提升。截至2020年11月末,我国金融机构个人贷款余额为62.6万亿元,占比36%,相比2011年提升了12个百分点。从结构上看,越来越多的银行零售业务占比开始突破50%,零售特色愈发凸显。
但从个人贷款结构来看,住房贷款仍是主力军。截至2020年9月末,我国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3.7万亿元,在个人贷款中的占比为54.8%,相比2013年的45%,提升了近十个百分点。从这个意义上讲,过去几年,银行业的零售业务增长大半是住房贷款拉动的。
银行零售转型的另一面,是居民部门杠杆率的快速攀升。截至2020年9月末,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为61.4%,较2013年增长了一倍。居民负债水平的攀升对消费的贡献已经从正面拉动变成了负面拖累,控制住房贷款增长成为控制居民杠杆的重要抓手,也成为促消费的间接手段。
2020年末,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分五档设置房地产贷款余额占比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比两个上限,控制住房贷款的意图已十分明显。
在住房贷款受到压制的同时,银行消费贷款也因助贷、联合贷款的强监管而步入低谷。相应地,信用卡当仁不让地承担起消费贷款的重担。考虑到不同银行信用卡业务的不均衡性,信用卡业务重要性的凸显会加剧银行的分化,整体上看,信用卡业务发展较好的银行在零售业务上有望取得更大的进步。
相比其他银行产品,信用卡品牌属性强,且在运营层面与消费场景连接紧密,全国性银行具有相对优势,区域性银行普遍较弱。过去几年,区域性银行主要靠助贷、联合贷款助力零售业务转型。而随着监管趋紧,联合贷款模式受限,区域性银行又难以搭上信用卡业务发展的快车道,必然导致其面临越来越大的转型压力。

信用卡行业将迎来巨变

2019年以来,信用卡行业进入存量盘整期,新增发卡增速放缓,发卡机构开始重点发掘存量用户价值。如招商银行在2019年年报中总结道:要把握信用卡业务发展节奏,平衡风险与规模的增长,积极调整优化资产结构,通过深度经营提高用户黏性及交易频次。
经过两年时间的沉淀,行业内外部环境已发生重大变化。无论是宏观层面的降杠杆、促消费,还是行业层面的零售转型、用户需求,都对信用卡业务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信用卡行业基础不断夯实,以人民银行2020年底取消信用卡透支利率为标志,信用卡行业将迎来巨变。
begin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1年2月3日17:18:1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szpos.cn/11353.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